前些天我们讨论了B-2A和B-21隐身轰炸机所带来的威胁,重点在于它们庞大的翼展,尽管如此,它们依然能够有效降低米波反隐身雷达的探测距离。这是因为米波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照射到B-2A或B-21机身时,会发生镜面反射,进而进入雷达的光学探测区域。而这两款轰炸机的外形进行了专门的隐身优化,使得雷达波能集中反射到四个特定方向,加之机翼前缘设计了厚重的吸波结构,增强了它们在高频和低频雷达中的隐身性能。
要破解B-21和B-2A的隐身能力,最基本的要求是使用波长达到30米级别的HF波段雷达。这样的雷达系统需要极大的天线,通常只能设计为固定式雷达站,以满足这种要求。然而,长波雷达的缺点是探测精度较低,这意味着这种大型陆基反隐身雷达的主要作用只能局限于早期预警功能。因此,尽管它们能探测到隐身目标,获取更精确的位置信息,仍然需要米波反隐身雷达,或者使用以能量为反隐身手段的短波雷达。即便是机动式的米波反隐身雷达,工作在P波段时,对B-21或B-2A的效果也并不显著。毕竟,隐身飞机虽然能压缩雷达的探测距离,但在一定距离外,其隐身效果终究会失效。并且,B-2A并非以低空投弹的方式进入敌方领空执行轰炸任务,通常它们作为巡航导弹的载机使用。
展开剩余75%实际上,B-2A和B-21只需飞行至巡航导弹的射程内,便能发射导弹攻击目标,完全无需进入敌方领空。这样的战术不仅能有效提高它们的生存能力,还成为现代轰炸机的首选攻击方式。而且,B-21和B-2A能够挂载LRASM隐身反舰导弹或AGM-158攻击陆地巡航导弹,利用隐身轰炸机与隐身导弹的结合,使得其打击效果更为强大。
如果单纯的隐身轰炸机已经很难防范,那么再加上隐身巡航导弹,攻击效果自然会大大提升。目前,增程版的LRASM-XR也已进入研发阶段,未来对手的隐身巡航导弹只会越来越多。虽然现阶段LRASM的采购量较少,仅有几十枚,但这并不代表其生产能力有限。毕竟,大洋彼岸对手的工业实力已不如从前,且缺乏像东大一样的全产业链优势,尽管如此,他们的军工产业仍然有其优势,唯一的弱点则是受到稀土资源的制约。
回到LRASM和AGM-158的突防能力,它们的设计理念注重“高度隐身、超低空掠海飞行、航路规划、自动规避雷达探测以及自动选择打击目标”。虽然拦截这些导弹并不难,但前提是能够先发现它们。为了提升隐身性能,LRASM采用了多项隐身技术。其外壳采用旋转碳纤维在芯材模具上整体编织,表面没有外露的蒙皮接缝或紧固件,除去活动翼面和设备窗口,整体外形光滑无缝。此外,导弹外表还喷涂了隐身吸波涂层,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隐身效果。
一般来说,LRASM的雷达散射截面积约为0.005平方米,仿真测试表明,它在3GHz以上的高频雷达下,隐身能力可达到-40dBsm(0.0001平方米)至-20dBsm(0.01平方米)的水平。这一效果在其前方和前侧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在侧面时,隐身效果明显下降。随着雷达波长的增加,LRASM的隐身能力会显著减弱。至于米波是否会与其发生谐振,考虑到LRASM的弹体是由碳纤维编织而成,这种材料并非良好的导电体。
尽管碳纤维并非完全不导电,但其导电性显著低于金属材料。雷达波照射到其表面时,一部分波会被反射,另一部分会穿透过去。高频雷达波的波长较短,更容易被反射,而低频雷达波则能穿透碳纤维材料。LRASM的碳纤维外壳配合隐身涂层和弹体优化设计,使得它的可探测性保持在极低水平。
除此之外,LRASM还利用了频率选择表面、吸波夹层等多种隐身技术,进一步减少了雷达散射截面积。然而,由于LRASM的造价相对较低,预计并不会采用过于复杂的隐身技术。UHF波段雷达的波长范围为1米至10米,若预警机选择使用较短的波长,则与LRASM隐身巡航导弹不会发生谐振;但若使用较长波长,仍可能出现谐振现象,只不过效果不明显。
尽管工作在UHF波段的雷达在低频率时能探测到LRASM,探测距离依然是个问题。虽然国内已经解决了UHF波段雷达的许多不足之处,但由于波长较长,仍然无法克服其精度限制,主要作用仅限于中继制导。最终的拦截仍需依赖拦截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而LRASM在高频雷达下的隐身效果则相当出色。弹载雷达导引头通常工作在KU波段,能够提高锁定距离,但由于弹载雷达本身的探测距离有限,如何在中继制导结束后顺利锁定LRASM成为一个大难题。因此,关键在于UHF波段中继制导的精确度以及弹载雷达的锁定能力。如果这两者能有效结合,仍有可能在远距离成功拦截LRASM。
综合来看,LRASM隐身巡航导弹仍然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尤其是与B-2A和B-21隐身轰炸机结合使用后,这种威胁将进一步增强。隐身轰炸机本就难以被发现,再加上隐身巡航导弹的助力,其打击效能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发布于:天津市悦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