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随着“先行号”土压平衡盾构机的问世,中国正式开启了自主研发盾构机的新时代。此举标志着国产盾构机的诞生,也为国内相关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到了2008年,中国中铁隧道集团突破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首台“中国中铁1号”盾构机。这一成就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标志着我国在盾构机领域的技术已迈向了自给自足的新阶段。
2015年,中国不仅在盾构机的研发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全面掌握了核心部件的研发技术。中国的盾构机开始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其技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逐渐得到了全球认可。如今,全球每卖出10台盾构机,便有6台以上来自中国。中国盾构机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稳定在60%~70%左右,稳居世界第一。
展开剩余83%近年来,印度的基础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发达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门面”建设成为迫切需求。特别是2020年,印度孟买沿海公路隧道和班加罗尔地铁项目大规模采购了来自中国的盾构机,这一举动表明了中国盾构机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影响力。
虽然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工业强国也在全球盾构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印度最终选择了中国盾构机。这其中,性能卓越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也是印度作出选择的关键。相比于德国和日本的盾构机售价通常在1.5亿至3亿元人民币之间,中国盾构机的价格通常为2500万至5000万元人民币,相较之下差距巨大,印度显然看到了这一点。
德国和日本盾构机价格昂贵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垄断。在中国尚未能够自主研发盾构机时,定价权掌握在这些老牌工业强国手中,价格由他们决定,且常常加价出售。而如今,中国成功打破了这一垄断,凭借实惠的价格进入市场,迅速吸引了大批客户的青睐。
令人意外的是,曾经是盾构机主要出口国的日本,为了修建东京奥运会的基础设施工程,反而向中国进口了马蹄形盾构机。这一现象也反映了中国盾构机在全球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甚至一些曾经出口盾构机到中国的国家,如意大利,也开始转向从中国采购设备。
或许有些人会疑虑,国产盾构机价格这么低,是不是意味着它会赔钱呢?其实,高端设备的成本结构与普通消费品不同,即使售价较低,依然能够保证盈利。机械设备的销售往往不是一次性交易,涉及到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等环节都需要专业团队的支持。比如,售出一台盾构机后,客户依旧需要中国工程师提供后续的技术服务和维修工作。
一台盾构机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智能控制、地质工程等多个领域。中国目前已累计申请超过3200项与盾构机相关的专利。而一台直径为6到7米的盾构机,其零部件总数通常会超过2万个。如果是更大直径的盾构机,零部件的数量甚至会超过3.5万个。因此,即便某国获得了盾构机的设计图纸,也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技术细节。这些零部件的生产依赖于极其精密的工业技术,比如超精密机床加工技术,而印度目前并未掌握这些核心技术,因此无法制造出关键的零部件。
此外,盾构机的生产还需要大量跨学科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的研发人才,而印度在这一领域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如果强行拆解逆向研究,势必会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研发成本,且往往无法成功复原。届时,印度很可能需要依赖中国的工程师进行二次安装,局面也会变得尴尬。如果这件事情被外界知晓,国际间的声誉可能会受到影响,今后也会有人对向印度出口高端产品产生疑虑。
事实上,逆向拆解并不是一项新鲜事,很多国家在出口高端产品时,都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例如,盾构机上可以安装远程锁机技术,以防止未授权拆解。如果印度不经授权进行拆解,或者将中国的盾构机用于敏感地区的军事用途,中国可以通过远程锁机技术将盾构机“瘫痪”,从而保障出口国的利益。
另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出口到印度的盾构机往往是为其特定需求量身定制的。例如,中国为印度班加罗尔定制的盾构机,专门应对150MPa硬岩的工况。即便印度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逆向研究成功,他们也只能获得特定型号的设计,而无法获得全面的技术支持。而且,这样的逆向研究难以长期隐瞒,一旦消息泄露,将影响中印后续的合作,也会引起其他国家对印度的出口设备产生怀疑。
因此,外界无需过度担心印度会通过逆向拆解来复制中国的盾构机技术。若印度真具备这项能力,那么我们也无法阻止他们。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担忧完全没有必要。
发布于:天津市悦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